铁笔刻历史 妙手绘人生---------原开栾矿务局“名誉矿工”、中国版画教学开创者、国家级绘画大师王麦杆先生的红色艺术人生。
栾志全 白晓光
江山代有才人出,无论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版画作家,都给版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根据其艺术特点,可以画不同的内容,并有相应不同时代的代表人物。
他曾当选为世界名人传的中国画家之一;他曾是被世界美术全集列为中国当代七名著名画家之一;他曾是新四军的一名老战士,他就是一代绘画大师王麦杆先生先生。
在绘画大师王麦杆先生的笔下,一幅幅作品的形象栩栩如生,一个个画面生动逼真,一部部作品气质清新优雅。他以百倍的努力,去升华失去的岁月;他追求每一幅作品的境界就是要为生活传神,就要画出各个年代人生特有的内在美、沉默美、厚朴之美、坚韧之美。”
2023年4月8日,王麦杆先生艺术馆在烟台开馆,展示了王麦杆先生不同时期的画作,为人们带来了艺术与美的视觉冲击。
山东招远国画院院长王秉成先生说:“王麦杆先生的艺术成就,中国人民不能忘记、天津美术界同仁也不应该忘记、我们招远人民也不应该忘记!”
烟台奇士文化发展公司栾志兵曾说,王麦杆先生确实是了不起的大艺术家,为国家做出了许多贡献,他的艺术造诣特别深,因此,想为他建一个艺术馆。目前,栾志兵先生已收集整理了王麦杆先生的作品500多件。
作为一名招远人,栾志兵说,有责任将王麦杆先生的红色爱国基因传承下去。
登山情满于山,观池情注于水。“何人能被称为伟大的人?又有何人能被称之为英雄?王麦杆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199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举办了锦绣中华----王麦杆先生教授画展,这是该组织首次为中国当代画家举办画展。期间,王麦杆先生个人作品曾被法国、德国、瑞士等国家及个人收藏。
2021年10月31日,为纪念王麦杆先生诞辰100周年,其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中呈现的300余件美术作品以及大量历史文献,述说着王麦杆先生的艺术人生。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教授、国家一级画家贾广健在展览引言中所写:“王麦杆先生的名字很有意味。麦秆之于麦谷,青葱时,是生命的支撑;金黄时,是收获的见证。麦秆愈多,愈是生机盎然!”
2021年适逢王麦杆先生一百周年诞辰,天津美术学院特举办“大美之艺•铁笔铸魂——王麦杆先生艺术文献展”,并出版《大美之艺——王麦杆先生艺术文献集》。通过展览、文献集、研讨会和讲座等系列活动,较全面地呈现王麦杆先生先生艺术创作与教学等多方面成就及其发展历程,让美术界同仁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重新领略一位身处20世纪时代巨变的艺术家曲折跌宕的艺术人生。
舞动的刻刀,永恒的精神
王麦杆先生原名王兴堂,1921年生于山东招远,现代版画家,笔名有木干、MG、麦杆等多种,后以麦杆名世。19岁因张贴自己创作的木刻《日寇的暴行》被投入牢房。
1939年,在上海组织“革艺社”“铁流漫画木刻研究会”“刀笔社”等,先后主编《革艺木刻集》《铁流版画集》《刀笔集》等出版物。组织并参加了著名的“抗战八年木刻展”。后又加入苏北新四军战地服务团,解放军二野五兵团宣传部工作。民族危难之季,先追随鲁迅先生,后经历革命的洗礼,麦杆先生以木刻为革命的武器,其自身也变为坚定的文艺战士。
1946年参与组织上海美术作家协会、中华全国木刻协会。曾任新四军美术教员、二野五兵团宣传部干部,贵州省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天津美协、天津画院顾问。代表作有木刻作品《平籴米》《饥饿之群》《富士山之会》和《放回来的爸爸》等。
作为一名绘画艺术家,王麦杆先生青年学生时代便开始发表木刻作品,在人才济济的木刻界崭露头角。1948年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举办第四届全国木刻展,就选入了《放回来的爸爸》这幅作品。引作品不仅在国内引起反响,而且在国外也引起强烈共鸣。日本工会组织曾复印了30万张广泛张贴。195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在东京60万工人游行队伍中,就有不少人举着这幅画游行,以示反战的决心。
据说至今不少日本工人还保留着这幅美术作品。日本版画家内山嘉吉曾编印了一本《中国现代木刻选》,选了上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300幅版画,其中就有王麦杆先生23件作品,说明他在抗战时期创作的版画传播之广、影响之深。其中,《放回来的爸爸》等作品,记忆犹新。作为一名美术家 在国难当头危机时刻表现出来的崇高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是永远值得人们尊敬的。
“木刻版画,是一种简便的大众艺术。这就是说,它不但容易为大众欣赏,而且也易于被大众学习……在革命的斗争中,它是被紧握在大众手里的战斗武器!”
这是王麦杆先生写在《给初学木刻者的一封信》里的话。作为教育家,他开启了天津美术学院现代版画教学的先河,其谆谆教诲启迪了无数后学的求艺之路;作为艺术家,他以木刻版画闻名,更涉足中国画、水彩画等领域,硕果累累、成就斐然;他更是一名“战士”,作为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之一。
王麦杆先生从开始进行木刻创作起,就有着高度的艺术自觉。虽然他没有机会亲身聆听鲁迅的教导,但鲁迅对社会的深刻批判以及对艺术和人生的真诚,依然影响了王麦杆先生一生的艺术创作。
从1941年创作的侧面肖像作品《鲁迅像》,到1948年创作的半身像作品《鲁迅》,他笔下的鲁迅形象系列木刻,有着由战斗猛士向深沉勇者的形象转变,这也是艺术家内在精神世界不断升华的映照。
“先追随鲁迅先生的指引,后经历革命的洗礼,王麦杆先生以木刻作为革命的武器,其自身也变为坚定的文艺战士。”在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看来,王麦杆先生是一位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艺术家,其木刻创作不仅反映了我国文艺发展的动向,也将革命文艺和反映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人民文艺贯穿起来,构成了“艺术为人生”“艺术为社会”“艺术为人民”的精神谱系。
新中国成立后,王麦杆先生调任天津美术学院美术系(时为河北师范学院)任教,开启了现代版画教学的先河。建立了天津美术学院的版画专业。
20世纪70年代,版画专业教师队伍初具规模。1994年,绘画系建制取消,国、油、版、雕独立建系。因此,版画系正式成立。至今,在国内美术高等美术教育体系中,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已成为极具学术影响力的版画教学机构。众多校友遍及海内外,其中有知名艺术家、学者,也有在各领域有所成就的人士。版画系可谓桃李芬芳,而这一切则发轫于半个世纪前,作为版画教学开创者——王麦杆先生传播的星星之火。
作为一个艺术家,王麦杆先生初以木刻闻名。青年学生时代便开始发表木刻作品,在人才济济的木刻界崭露头角。
20世纪70年代后,王麦杆先生艺术创作又更多地涉足彩墨、水粉、水彩等媒介,同样硕果累累,成就斐然。晚年,先生右臂有恙,左臂绘画,仍笔耕不戳,其对艺术的痴心终生未移。
纵观王麦杆先生一生的艺术,从未停歇与时代共进的步伐。从批判走向写实,从现实走向抒情,审美诉求的转换折射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时代风云塑造了艺术家,有担当的艺术家又将时代诉求熔铸于艺术。王麦杆先生正是这样的艺术家,其作品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社会精神价值追求同步。
作为天津美术学院的前辈,王麦杆先生带来的不仅仅是木刻技术与教学方法,其关注现实的理想主义情结与人道主义精神也已深深地植根于校园。他已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构建天津美术学院版画传统的重要一人。
继承传统,固然需要继承形式、风格、技术、手段等等传统 “内容”。然而,当艺术面对现代科技对人类经验世界的改造,各种思潮与价值取向流布,择取传统中有益的精神资源,让艺术给予现实以人文关照,点亮时代理想的火炬而前行,便显得尤为重要。
王麦杆先生的人生与艺术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传统”的坐标。由此,我们不仅可以串联起可追溯至“为人生而艺术”、“为革命而艺术”的精神谱系,同时更激发了作为后辈的我们不断思考民族的历史及艺术的意义。
爱因斯坦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酷爱绘画这门艺术,他从临摹,从画的构图、用线、比例到色彩的搭配,颜色的过渡,以及绘画技法的摸索与尝试。他从不懂到驾驭,勾线染色一步步逐渐成熟。
"有一颗仰望的心,才能有一个高的起点。王麦杆先生几十年的绘画理论和绘画技法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他逐步完善形成的技法为主,兼顾其它各家流派的特点及风格。在传承传统技法的同时,还适当介绍了一些现代绘画家创造的新方法。
在评价王麦杆先生的绘画特色时,中央美院一位教授说:“王麦杆先生的绘画在线上的运用上,力量均匀,粗细一致,质朴无华,粗纩而雅卓,有一种来自心灵的气势和力度;他在勾线运笔过程中,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和风韵,力量所至,笔力遒劲,笔迹利落,线条流畅,用线要有风骨,达到以线为造型的审美高度,使传统绘画的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是他对中国绘画艺术线和色的感悟和贡献,抑或艺术魅力之所在”。
我们知道一名普通的艺术家和大师是有区别的,艺术家只是在自己的艺术上有所建树,能够尽善尽美,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大师则是在这个基础上用艺术魅力和精神品质影响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
王麦杆先生在中国美术界正是这样的大师级人物。看过他画展的人都说,他的版画单纯、朴素、明快,就像木版上的抒情诗。”王麦杆先生曾说:“作为一个艺术家,艺术首先要为人民服务,为大众服务,为喜欢你艺术的人服务。
艺术的传承 画作的美感
王麦杆先生认为:一幅好的美术作品一要老百姓看得懂,二要画得很美的,三、无论是人物还是故事要很感动人。也正缘于他对人生信念和艺术宗旨的坚守,使他对绘画界产生的种种复杂的矛盾和现象,从不回避也绝不盲从。这是因为,人一旦能专注于事业,没有了自己的虚荣心,有了一种为社会负责的责任感,什么样的奇迹都能出现。
画品如人品,于画面中缓缓流淌出的格调与韵味,正是画家性情的一个侧面展现。王麦杆先生秉性仁厚,处事稳妥,与人相处向来谦和,品味他的山水画作品,不难发现其中的儒雅之风。我们看他的绘画,在体势上有壮伟之象、莽然之气,而在气韵上却形成云气蒸腾、烟雨迷蒙的氛围,让大自然在宣纸上成为活的造像。他于章法喜欢意满,于造型喜欢完整,所以整体构图上彰显了浓浓现代气息。笼罩整幅的青绿色成为具有情感倾向和地貌特征的调式,而空白处却如闪动流光,在若明若暗中产生神秘,含蓄的魅力。得以看出他努力使历史久远的山水画朝着个性和接近现代人审美趣味演化的趋势。
最为称道的是他的人物画,不仅创新和延续了古往今来积极反映生活、追求艺术真善美的优秀传统,还广泛汲取了历朝名家高手的精华,并有他独到的新意,情真而不流于巧妍和繁复,谨严精整之中透露出隽秀和灵逸。他在晚年最后一幅猫的作品中,表现了一只失去理想而独唱的猫,令人假想。
他创作的人物画秉性豁趣,活灵活现,仿佛在身边一样,淡逸质朴,惟妙惟肖,勾勒方圆而相济,骨气血脉相通,运笔泼墨诸法兼备,平凡而天真、稳重而内蕴活力,清雅脱俗之气扑面而来,雅逸传神而又寄于法度。总体来说,王麦杆先生的绘画更注重营造画面的氛围和情境,对题材加以诗意化的理解和意象化的裁构,用轻灵舒畅的笔墨生动地展示了一个个生活图景,缩短了作品与观者之间因“说教”而产生的心理距离。
理论家说:艺术产生于感性,艺术以感性的形式唤起人类的生命精神,揭示人与世界的最深刻关系。用诗人的观点审视王麦杆先生的艺术,可以清楚地认识他在美学上的意义,如果再将视线移向当代中国画领域就将进入更深的认识层面。
铁笔刻诗魂 妙手绘人生
晚年的王麦杆先生虽然右臂有恙,以左臂绘画,仍笔耕不辍,他对艺术的痴心终生未移。
欣赏王麦杆先生的画,可以完全抛开世间的诸多纷扰,尽情的享受自然,体验生命,远离都市的喧嚣和社会的噪杂,使因快节奏生活种种压力而备受束缚和压抑的精神世界能得到片刻的解脱和安宁。人在这里顿时消弭了俗世烟火,人的精神和自然融合了。在这个意义上,此时他的作品中无疑蕴含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
晚年的王麦杆先生跋山涉水,不辞辛苦,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用更新的视觉和灵感去采撷最美的写实画卷。在饱满充实的构图中,他用点面或者线条分割着山石林木,造成富有韵律和气势的山水胜境,使山水格调愈发的神采飞扬,再次令人眼前一亮。随着对外文化交流和众多的参展获奖,王麦杆先生的名字传遍祖国大地、传遍世界各地,与他的画一起成为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个画家的成名画作,包含着画家一段坎坷或辉煌的人生经历,画的颜色就是画家用汗水和血液调合而成的。一幅画,就是画家的灵与肉,撕开画的一角,画家的心都会淌血。而血液就流淌在离伤口最近的疼痛边缘。其实,王麦杆先生的所有画作都是蘸着勤奋汗水绘制而成的。
是啊!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决定了他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一个人从出生时的弱小长成强健;从无知变成学识渊博;从勤勉、温和、谦虚、慈悲、善良,心地高尚……这些都是他在良好环境中熏陶的结果啊!这一切能用金钱衡量吗?不,它们应该用人生价值的尺度来衡量。
王麦杆先生曾说:人存在的价值就是对社会、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作用,认为你的存在对他有用,你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人和人的交往,实际上是一种相互包容和促进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共赢,如此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必能成就一番事业。
作者:栾志全 ,龙口诗词学会副会长
白晓光,本网记者:中国信息报记者